盛夏的岱海,波光粼粼,奪目多彩。進入6月後,內蒙古第三大湖泊——岱海迎來了很多遊客。
「本年,岱海湖面面積比從前大了不少,生態越來越好了,遊客也越來越多,遊客們都願意搭船領會岱海風光。」在岱海開了十幾年觀光船的「老船長」胡登雨說。
岱海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是列入「我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的北方大湖。但是,曩昔幾十年裏,受人為和天然要素影響,岱海湖面急劇萎縮、水質不斷惡化。
2016年以來,內蒙古通過一系列辦法「全力解救」岱海,獲得初步成效。近年來,烏蘭察布市縣兩級不斷優化岱海管理思路,科學分析、綜合施策,從「一湖之治 」升級為「流域之治」「生態之治」。
67歲的農人李秀秀家住涼城縣鴻茅鎮鞍子山村,2017年她把家裏的20畝水地悉數改成旱地,栽培高粱、藜麥和黍子,還在地裏用上了有機肥。「我們種旱地雜糧每畝地施200元的有機肥,政府免費提供。雖然產值低,但單價高,最主要的是不會汙染土地和岱海。」李秀秀說。
2020年以來,涼城縣將岱海管理規模由湖水周邊200平方公裏拓展至流域沿線2000平方公裏,將岱海流域26萬畝水地改為旱地的同時,對岱海流域內60萬畝犁地施行測土配方施肥,岱海周邊15萬畝犁地禁施化肥、推行有機肥,化肥施用量削減一半以上,大大削減岱海的面源汙染。
為了削減人為要素汙染岱海,涼城縣在岱海流域建設了一個日處理能力為210噸的日子廢物處理廠、一座日處理能力800噸的汙水處理廠和年產能2萬噸的有機肥料廠,對岱海流域內的60多個天然村實行日子廢物、汙水、畜禽糞汙會集處理。
走進涼城縣岱海鎮元山子村鄉民劉文勝家的宅院,滿眼翠綠、花香彌漫,在近40平方米的宅院裏芍藥、玫瑰絢爛開放。不僅是他家,現在,岱海流域的鄉民家家戶戶把宅院整理得幹幹凈凈,村容村貌面目一新。
「曩昔,牛羊豬散養,院裏院外到處跑,宅院裏到處是糞汙。前幾年,在政府資助下家裏修建了防滲發酵池,並安裝了沖水廁所,現在,畜禽進圈,糞便堆進新建的防滲發酵池裏,宅院裏幹幹凈凈。」劉文勝說。
跟著岱海水生態綜合管理工程的施行和岱海應急補水工程的全線通水,目前,岱海水面面積達46.6平方公裏,岱海水質也得到改善,流域內植被覆蓋率從管理前的68%增加到現在的70%,鳥類由管理前的68種增加到現在的91種。2020年,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首次在岱海保護區呈現,到2023年春季已有40多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