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的興安盟突泉縣春風林場,成片的山杏樹在陽光下換上「金裝」,泛黃的葉子在藍天襯托下更顯鮮亮。這片連綿的林地,見證了突泉縣荒地變綠洲的奇跡,更承載著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突泉縣林業和草原局造林股股長勾慧妍20余年的堅持與夢想。
2000年,剛從紮蘭屯林校畢業的勾慧妍滿懷一腔熱血來到突泉縣,被分配到突泉縣林業作業站作業。說是林業站,其實只要一間低矮的土房。那時,突泉縣土壤沙化及潛在沙化面積占全縣總土地面積50%以上。站在林業站門口,放眼遠眺滿是荒山。此刻,22歲的勾慧妍意識到,比種樹更重要的是治沙,她暗暗下定決心:「盡自己所能,用芳華換青山」。
走進勾慧妍的辦公室,桌上放著兩本厚厚的專業書籍,這是她使用業余時刻學習收拾的「治沙播綠秘籍」。書角早已經被翻爛,書上寫滿了標註。作業中,勾慧妍長於總結經驗和研究探索,為了探求科學合理的防沙治沙、改進生態的方法,找到有效管理途徑,她與造林戶學習討論,還向外地同行學習先進典型經驗做法。一年中,她有大半年奔走在全縣9個城鎮的造林地塊。
春季是林業人最繁忙的時節,勾慧妍白日下鄉實地踏查地塊,適地規劃合理的造林樹種,就不同立地條件、不同區域造什麽林提出合理化建議,晚上回來就編製可行的作業規劃。
「比如我們在『螞蟻森林』公益造林項目中,選擇的樹種便是山杏樹,這些樹根系比較發達,固沙能力強。」勾慧妍說,2021年4月初,突泉縣首個「螞蟻森林」項目暨突泉縣100萬穴山杏公益造林項目落戶春風林場。經過3年的精心管護,如今這片山杏林,不只涵養了水源、擋住了風沙,一起經過在山杏樹上嫁接大扁杏,林下兼種藥材,進一步彰顯了造林育林帶來的經濟效益。
坐落突泉縣突泉鎮城西的額木特山,從前荒漠化嚴峻。春秋兩季,暴風挾帶著黃沙侵襲著縣城。13年前,為了保護生態、防風治沙,勾慧妍帶著興泉林場有限職責公司120多名職工向石質山宣戰。
「從2010年開始,我們用10年時刻,完成造林1000余畝,項目總投資7000萬元,當年種下的樹如今已成林結果。」興泉林場有限職責公司技術員孫百忠指著眼前的林海自豪地說,勾慧妍輔導職工在石頭山上開鑿了造林水平溝21萬延長米,並采取「移土供養、覆膜保溫、滴灌供水、支架固樹」的科學計劃,創造了當年成活率90%以上的奇跡。
跟著近年來國家重點營造林項目的增多,長於總結的勾慧妍面臨曩昔的成績持續總結經驗、查找不足。依據現在突泉縣造林難、資源少、本錢高等不同難題,她與城鎮林業站長、造林戶討論,結合全縣土地資源和林木資源等實際,具體、科學地編製出造林美化規劃,為後續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和全縣生態建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數據和依據。
「『十三五』以來,我們縣經過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共完成『三北』五期工程18萬畝,選擇山杏、錦雞兒、文冠果、樟子松等為治沙樹種,全縣森林掩蓋率在2015年到2023年間提高了1.78個百分點,有效遏製了科爾沁沙地向北延伸。」談起突泉縣的生態建設成績,勾慧妍如數家珍,突泉縣先後被授予「全國美化先進集體」「全國生態建設傑出奉獻獎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這份厚重的生態答卷上,凝聚著勾慧妍的汗水。從2010年至今,勾慧妍和搭檔們累計檢驗突泉縣退耕還林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等國家重點林業項目40余萬畝,書寫並見證了這片土地日新月異的變化。
回憶20多年的治沙播綠之路,勾慧妍早已將荒山上不斷掩蓋的綠色鐫刻進心中:「逐年增綠是一份職責,更是一份等待,我期望盡我所能為築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奉獻一份力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