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十頭到數百頭、從飼養「小白」到改進專家、從雜牌到四代西門塔爾……「90後」馮衍瑞和妻子徐瑤僅用了3年時刻就發家致富過上了「牛日子」。
金秋時節,橙黃橘綠。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吉日嘎郎吐鎮聖瑞農業飼養家庭農場,膘肥體壯的西門塔爾牛在悠閑地吃著草,三五成群的雞鴨自在散步。農場主人馮衍瑞夫妻正忙著給小牛犢添加「營養餐」。他們既是管理員又是飼養員,既是經營者又是勞動者。
返鄉創業 築夢村莊通遼市位於內蒙古東部,地處科爾沁草原腹地、國際肉牛黃金飼養帶,這裏是全國出名的「黃牛之鄉」,也有著「中國草原肉牛之都」的美譽。
「飼養工作,不是一個光鮮亮麗的活,需要天天跟牛糞打交道,跟惡劣天氣做對抗,有時分還要應對突發狀況。」伴隨著陣陣青貯發酵的滋味,馮衍瑞拉草、掃圈,不斷繁忙著。
2019年,馮衍瑞和徐瑤大學畢業。2020年,他們拋棄了外地高薪的工作,返鄉創業,接手了父親只要40余頭雜牌牛的家庭牛場。
經過市縣農牧部分多次訓練和夫妻倆的反復試驗,馮衍瑞意識到要想打響家園牛品牌,提升牛質量,過上牛日子,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牛的品種改進。
「本地牛最多也就700多斤,不論養10年還是20年,但經過咱們改進的西門塔爾牛四代,它終究的體重能達到1600斤到1700斤。」馮衍瑞說。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馮衍瑞夫妻從肉牛改進中收成的,不只是牛的質量,還有不錯的收益。「雖然咱們不能操控行情,但可以經過技能手段把牛改進好,把牛的成長速度提上來,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商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馮衍瑞說。
夫妻同心 其利斷金如果說馮衍瑞返鄉創業是根據對家園的熱愛,追逐夢想的星辰大海,那麽妻子徐瑤從遠遙的江蘇來到內蒙古大草原,這種跨越地域、血緣的千裏奔赴,就是對愛情最好的詮釋。
「我倆分工明確,每天早晨5點鐘起床,拌草、撒料,他擔任搬草,我擔任倒料。咱們不會由於辛苦而畏縮,特別有成就感,改進母牛成功,生下牛犢的那一刻,就特別特別高興。」徐瑤說。
一部手機、一個支架……徐瑤不只和馮衍瑞一同經營家庭農場,她還經過短視頻渠道記載肉牛改進、溯源和成長進程。在徐瑤看來,「電商+直播」讓草原深處的農畜產品登上「雲端」,飛向全國各地,拉近了農牧民與商場的間隔。
對馮衍瑞來說,妻子的無條件支撐,給了他決心和堅持下去的力量。「我感覺到累的時分,她說再挺一挺。如果沒有她的支撐,我或許也堅持不到現在。已然下這個決議了,咱們一定要做出一些成績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2年,夫妻倆養牛的純收入達到30多萬元。
情系桑梓 帶富鄉鄰「牛」運當頭,馮衍瑞夫妻經過現代技能支撐,經過3年努力,家庭農場的牛由最初的40多頭發展到如今的近300頭,由本來的雜牌牛悉數改進為現在的耐粗飼、成長快、抗病能力強、商場認可度高的四代西門塔爾牛,二人也從最初的「飼養小白」成長為行家裏手,過上了「牛」日子。
「此前把握積累的技能經驗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只要不斷學習新的常識和技能,才能成為一個與時俱進的新農民。」致富後,馮衍瑞沒有忘掉家園,他一邊改進,一邊經過養過渡牛,協助更多的飼養戶把高質量的牛賣出去。很多人紛繁慕名而來向他取經,他也毫無保留地教授經驗。
「未來,咱們抱團發展,形成一起的運營體,致富同鄉,招引更多的年輕人回來家園,用年輕人的新思維和新動力去助力村莊復興,期望明天會更好。」馮衍瑞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