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至太空探天高,海深有底量地厚。”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6月15日在上海作报告时,给上海青年的寄语——“我希望上海青年能有
爱因斯坦那样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而由上下联首字组成的“上海”二字,则寄托了这位83岁游子对于故乡的深爱。 6月15日,上海市科协和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报告会,主题为“挑战的物理”。报告会前,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会见了李政道博士,对李政道博士来沪作学术报告表示欢迎,并对李政道博士在物理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敬意,欢迎他经常来上海访问、讲学,希望他继续关心、支持上海,对上海发展多提意见和建议。李政道博士向市领导介绍了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进展情况。
报告会由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孙正心主持,
中科院院士邹世昌、徐至展、陶瑞宝,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翁铁慧,市科技党委书记陈克宏,市教委副主任莫负春等出席报告会。来自上海市有关政府部门、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以及市科协各学会、协会、研究会,振华重工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近800人参加报告会。 报告会上,李政道以物理学发展历史为线,从伽俐略、牛顿到爱因斯坦,再到最近备受关注的宇宙中的未知“暗能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物理学的发展进程和趋势,与在场听众交流了物理学研究心得,并回答了部分听众的问题。整场报告会洋溢着浓浓的学术交流氛围,展示了世界级科学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以宇宙作为思考半径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坚信“天外有天”。“大家也许不知道,已知物质只占宇宙总能量的5%,还有25%属于暗物质的能量,剩下的70%则是完完全全的暗能量。”李政道表示,暗物质、暗能量将是21世纪科学史的大挑战。最近,他又在一篇论文中提出“核天相连”的观点,也就是说,核能也许可以和宇宙中的暗能量相变相连。
爱因斯坦25岁提出狭义相对论,玻尔27岁提出量子论,39岁的克里克与27岁的沃森发现
DNA双螺旋结构……在同样年轻就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看来,科学是年轻人的事业,往往“一代新人才推动一场新科技的发展”,因此,如何为青年成长创造环境、指点方向就成了上一代科学家的使命。
“做学问先要学‘怎么问’,如果在学校只学‘如何答’,那不是做学问。”李政道回忆起自己在美国读研究生时,其导师、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每周都要花半天时间跟他讨论,为的就是让他学会独立思考,自己找答案。有一次,费米问李政道太阳的中心温度是多少。李政道答道,大概一千万摄氏度吧。费米就问:“你有没有自己演算过?”李政道说:“没有,因为计算比较复杂。”费米告诉他,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计算,才能接受别人的结论。1948年,费米和李政道一起制作出了主序星内部温度分布专用计算尺,“感觉就像做了个
玩具”。
无论到哪儿,诺贝尔奖的光环始终环绕在李政道身旁。对此,李政道表示,“任何科学发现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证明,科学家不能只想着出名,而要考虑做这件事是否有意义。”他说,自己的人生信条是杜甫的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细推”是指要仔细考察,也就是说要重视学问本身的研究,至于像诺贝尔奖之类的功名其实都算“浮云”罢了。